2019年第46届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後现代建筑大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於 2022 年12月底逝世,享耆寿 91 岁,其全球首次回顾展《矶崎新:形构间》(Arata Isozaki : In Formation)於 8 月 26 日至 11 月 19 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开,以 9 个关键概念贯穿展览,从多个角度追溯矶崎新约 60 年间不同时期思想的发展轨迹,在在展现博学多才且见解深刻,不安於重复现状而勇於挑战的个人特质及建筑思维,对全球建筑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户艺术馆(1986-1990)以Constantin Brancusi的作品「无穷圆柱」为灵感设计。(Photo Credit:Power Station of Art)
不拘一式,勇於拓展建筑新思路
建筑师矶崎新生於日本九州岛大分市,少年时期的他深受原爆後顷刻间化为焦土的城市面貌影响,埋下成为建筑师的种子,後来师承建筑师丹下健三,并於 1960 年代创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成为第一位在东西方建立深厚持久关系的日本建筑师。
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其作品分布地域广阔,例如早期 1966 年在家乡设计的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即被誉为日本粗野主义风格的建筑代表, 其他还有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佛罗里达州迪士尼总部大楼、1992 年巴塞隆那奥运会的圣乔治宫体育馆、筑波中心大厦、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卡达国家会议中心以及 2018 年落成的米兰安联大厦等超过百项建筑作品。
圣乔治宫体育馆(1983-1990),是目前巴赛隆纳最大的室内体育场。巨大圆顶及凸面窗户,加以立面流线型的前檐,构筑了稳定却又兼顾轻盈的视觉美感。(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矶崎新是继丹下健三、槙文彦、安藤忠雄、伊东豊雄、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与坂茂之後,第 8 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评审团给予他的评价写着:「他追求非凡的建筑意义,创造出卓尔不群的优质建筑作品,直至今日仍不受风格派别所限,反映出他持续不断的演变,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独具匠心。」
水户艺术馆(1986-1990)由 56 个不同方向的三角形面板组成这座螺旋塔,其内包括了剧院、演出大厅和当代艺术画廊三种空间机能。(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Yasuhiro Ishimoto)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1981-1986)是矶崎新第一个国际项目,运用红色砂岩作为建筑立面材质。(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Yasuhiro Ishimoto)
《矶崎新:形构间》9大概念归纳思想
甫展开的矶崎新首次大型回顾展《矶崎新:形构间》於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展开,由同济大学建筑与都市计画学院院长李翔宁、荷兰 Het Nieuwe Instituut 馆长暨艺术总监陈伯康(Aric Chen) 联合策展,撷取矶崎新生涯中的 9 关键概念,以模型、手稿、绘画、装置、影像等多元媒材,完整呈现其漫长设计生涯中别出心裁的建筑作品,以及超越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学科与思想的谱系;展览设计则由建筑师日埜直彦负责规划。
01 废墟(Ruin)
二战期间,少年矶崎新亲身经历城市被空袭摧毁後变成「废墟」的转变,成为他的职涯起点。通过建筑构思、文字和装置等不同形式,1960 年代矶崎新展开「空中城市」、「城市破坏业KK」、「孵化过程」等计画,以批判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所幻想的线性时间观。
02 过程(Process)
眼见 1960 年代战後百废待举,日本土地有限,但是人口持续增加,现代都市规划概念显得无效,矶崎新提出了一种称之为「Process Program」的新规划,这种方法事先考虑建筑竣工後可能发生的不可预测之变化,并在规划阶段纳入这些变化,代表建筑之作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大分县医学会堂。
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艺术广场(1962-1966)。(Photo Credit:Kochi Prefecture, Ishimoto Yasuhiro Photo Center)
03 控制论(Cybernetics)
同样在於 1960 年代,矶崎新发表一系列有关「控制论环境(Cybernetic Environment)的概念,他将城市与建筑空间解释为由「控制论」来掌舵的环境,背後则隐含了当时他曾提及的「软环境」,意指透过数位网路与控制论等柔软性质取代实体建筑;这影响了矶崎新於 1970 年大阪万博「庆典广场」上打造极具未来感的的高科技巨型机器人与舞台,电脑辅助城市方案以及位於纽约市Palladium Club等。
电脑辅助城市方案(1972)。(Photo Credit:Estate of Arata Isozaki)
04 间/转变 (MA/Trans)
除了建筑与城市设计,展览的参与与策划皆是矶崎新职涯中的重要轴心也是另一个重要的轴心——他既是参与者也是策展人。此展区重新回顾由矶崎新策展、具开创性的巡回展览《MA : Space-Time in Japan》,以及他在纽约库柏休伊特设计博物馆《MAN transFORMS》展览中参展的作品;在此,展览作为越过边界的介质,呈现关於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的深入思考。
5 岛屿(Isle)
展区归纳出自1964年至1982年,矶崎新设计了一系列独立住宅,包括:Nine Houses、Arai House等,他以文艺复兴时期义大利乡间别墅(Villa)为基础,构筑宛如散落在现代城市中的概念性岛屿。
06 创世纪(Genesis)
随着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基本前提崩解,矶崎新在 1970 年代提出「方法论」的新设计理论,透过带有重新开始、不受拘束的创造思想,取代陈旧规划。展区中展出像立方体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带有被称法式曲线、梦露曲线修饰的「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等。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1-1974)纯白立面、简洁几何形式设计,带着国际现代主义风格。(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Yasuhiro Ishimoto)
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1973-1974)。(Photo Credit:Mitsumasa Fujitsuka)
07 新形式(New Form)
接着,展区从谈论纯粹主义的「方法论」之後,来到希望跳脱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的单一面貌,而有意识跳出约定成俗的框架,并认为古典元素并不可的後现代主义设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彼此交融,矶崎新亦不囿於过往经验,持续朝新的建筑形式研究,此时期代表之作包括 1992 年巴塞隆那奥运会的圣乔治宫体育馆、奈良百年纪念馆、上海交响音乐厅与深圳文化中心等。
後现代主义是对於现代主义的反馈,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及城市面貌过於单调且标准化,因此认为历史性的装饰元素并非无意义。日本筑波中心大厦即带着後现代主义的风格元素。(Photo Credit: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Photography by Yasuhiro Ishimoto)
8 流动(Flux)
「过程」、「转变」向来是矶崎新的思想核心,然而随全球化、数位化让现代社会更具流动性,1990 年代起更加速矶崎新设计充满实验性的建筑作品,如新佛罗伦斯车站竞图、卡达国家会议中心、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等,於此时期,矶崎新的主要设计舞台也开始转向日本以外。
卡达国家会议中心(2004-2011)。(Photo Credit:Hisao Suzuki)
9 群岛(Archipelago)
矶崎新尝试以「群岛」概念来描绘分散却又彼此联系的世界,并进一步探讨每一个体之间的关系。展区透过呈现日本山口县的秋吉台国际艺术村、《海市计画》(Mirage City)、郑州郑东新区金融岛城市设计方案等,加上矶崎新旅行时的素描与水彩画,反映他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接近「群岛」概念。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2003-2008)。(Photo Credit:Fu Xing Photo)
矶崎新:形构间(Arata Isozaki : In Formation)展期:2023/08/26 至 2023/11/19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楼
编辑/沈佩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