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声下的一瞬凝神,记录了视觉,还封存了整个时代的背景与气味。胼手走至今日的意志,随着再次回望旧时影像,彷佛扭开了穿越彼端的情绪阀门,从深层走去。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台北馆,以「婉风流转时:影像灵光与文学的跨域阅读」为题,首次跨度文学与影像,企图於台湾女性摩登身影间,找到每个人重新定义自我的张力与可能性。
邓南光,日东茶叶广告,1945-1948,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典藏。
摄影除了生活怡情,还隐藏着时代经济的指标意向。1920年代进入日治时期後半期,商业人像写真馆的萌盛,代表经济开始复苏,也兴起家庭肖像摄影的流行风向。往後,随着历史的更迭,台湾摄影更广泛地被看见与讨论,各种报导纪录或美学探索形式,也雨後春笋般地崛起。
![]() |
共感女性的流转视角
沿着日治时期至民国50年代的历史轨迹,一幅幅带着自然、羞涩、魅力或刻意肢体的女性影像作品,在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台北馆内汇聚;透过摄影师当下捕捉的画面与氛围诠释,观者能在场域内随着不同的时代女性一起共振跳跃,从影像解构出对应自己生命的份量感,与肖像交互凝望,拼凑一个时代的样貌。展览的「静影幽光」、「凝视衍变」及「巡望摩登」三大主题,分别用不同时序诠释女性肖像为主轴的设定,不单浓缩女性在各世代定位自我的路径,也宏观地探讨发生在台湾土地上的社会脉动;并从影像的即视感,爬梳出一段专属台湾摩登时代的文化面貌。
「凝视衍变」在幽微的光线中凝视台湾社会生命的轨迹及记忆,看见他们与时代意象的衍变。
邓南光,女子肖像,1950-1960,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典藏。
另外,以女性作为镜头下主体的题目,其实也隐约地想要从那些抓人眼球的画面里,积极埋入柔性美学的探讨,还有女性一路以来对於自身、或是反映社会的一种对话。不管是日治後期商业人像写真馆的林立,1945年後摄影美学的雅兴,还是象徵新时代的户外写实及街头摄影普及,都不只记录下女性横跨新旧时代的灵思;更在无数幅的影像里,抽丝剥茧出一个拥有丰富对比性的侧写与观察。
(左)李鸣鵰,〈台中公园〉,1948,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典藏。/(右)李旺秀,婀娜,年代不详,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典藏。
摄影与书写的合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婉风流转时:影像灵光与文学的跨域阅读」展览,以张姿慧、陈若曦、杨索、廖伟棠与锺文音5位当代文学家为主轴的「光・韵之间」,也成为其中最具份量的展区。「光・韵之间」的安排,唤起关於文字与影像能齐力穿透时空的力度与想像,像是重击那些只陷入单一影像或文字的偏执嗜好者,要观者尝试从影像所建构的历史故事去横向探索,再佐上文字纵轴所深掘的意义;从两者双向的往返,反覆微观一则画面或故事的共生情绪,真挚地走进那个日常里。就像那个画面所见的灿烂阳光,能浪漫的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道穿越风速隙缝的暖阳丝缕;而一套随性於写真馆所摄的穿搭,也能化为新时代女性衣柜里最不矫情的摩登衣着,从此不再平凡。
(左)拍摄者不详,林寿镒与女扮男装友人合影,1940-1949,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典藏。 /(右)金淼写真馆,婉约,1935-1945,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典藏。
思想的开放,使女性逐渐开始「觉醒」自我意识;这样的时序张力,不仅可在这次「婉风流转时:影像灵光与文学的跨域阅读」展览里清晰看见,观者更可在每张身段面容的画面中,找到摄影师对当时社会阶层、庶民生活及文化等纪录观察的感知,在各种历史与回忆的撞击下,聆听自己身体里最明确的那道声音。
[ 婉风流转时:影像灵光与文学的跨域阅读 ]
A Gentle Breeze: Aura and Inspiration in Photography and Literature
地点: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台北馆301, 302, 303, 305展览室
时间:2022.1.20-5.1